请让我专业课考满分!@微信官方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图源网络)
过了不久,朋友圈里找微信官方要钱的、要螺蛳粉的、要珍珠奶茶的都来了。
后来在网上查了查才知道,原来这事儿不是微信官方干的,而是腾讯新闻在国庆前夕推出的一个活动。在腾讯新闻制作的一个H5页面上,我们可以获得加上了国旗标志之后的头像。
那么既然发朋友圈得不到微信官方的回应,为什么很多人还会对朋友圈刷屏这事乐此不疲呢?今天我们就用传播学原理好好地分析分析。
微信社群下深层次的符号建构
人类世界是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符号也不是简单的图形绘制,符号的背后蕴含着极为复杂的取义和信仰。当我们从深层次的角度去审视符号,我们就已经开始认识到事物存在的双重性。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象征着国家的主权与尊严,它是国家政体的表现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结晶。国旗在被设计之时,就必然被赋予了内在的政治、文化等取义,同时也肩负起国家形象的象征。
微信朋友圈对国旗的热爱与传播,其实是微信社群体现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方式。社群,一般指由于某种共同的特征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的集合。随着信息媒介的发展,社群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
微信社群特指在腾讯微信平台上活跃的由不同的人群组成的可以互动的朋友圈、微信群、公众号粉丝群的总称。
微信社群的功能不仅是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沟通与倾诉、满足成员情感需求,更倾向于强关系、互动性、私密性、碎片化与多极化。
微信社群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微信社群中活跃的相关人员在传播沟通活动中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众身心健康所承担的责任。社会责任感大多时候只会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在虚拟社区里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也不失为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我们处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爱国的方式除了在现实中采取的实际行动之外,在虚拟社区中发表爱国言论、更换国旗头像等也是一些最常见的表达方式。
(图源网络)
社交媒体下理想化的形象塑造
社交媒体的概念最早由Antony Mayfield在《什么是社交媒体》中提及的,为用户提供网络社交服务、给予用户在线参与空间,这是社交媒体的特有属性。
社交媒体拥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特点。微信朋友圈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建立起的网络熟人体系的社交圈,在信息呈现方面,熟人社交媒体中的信息环境会更真实、更生活和私人化。
用户在发表朋友圈时,基于朋友圈的熟人特性会不自觉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饰。朋友圈虽然属于线上社交,但其对用户在现实生活的社交情况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影响。
由于朋友圈中的好友与现实中好友的重合率过高,所以用户在使用朋友圈时,会不自觉地与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联系。
在潜移默化中愿意去塑造一个理想的、美好的个人形象,由此通过线上的形象展示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
我们在朋友圈中发表的某些观点和言论,事实上也代表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在虚拟社区中,头像就代表了我们自身的符号与标志,它甚至能决定其他人在网络上对我们产生的第一印象。
以国旗为标志的头像能够很显而易见地突出我们在国家和政治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也体现了我们对于爱国主义这种文化价值观的认同。
(图源网络)
空间视角下大众的仪式创造
库尔德里创造性地认为:“只有分析称之为‘媒介仪式观’这个更广阔的空间,我们才能把握与媒介有关的行为是怎么被称之为仪式行为理解的。”
库尔德里强调作为媒介的“仪式空间”的“区隔”,即媒介“仪式空间”的类别和边界。正是它们生产了媒介仪式所依赖的类别和边界,才构成了媒介的“仪式空间”。
普通大众在占据线上媒介地点时就有在线上中心性位置进行消解仪式类别和边界的实践能力,进而表现出强大的来自大众的媒介仪式创造能力,形成新的“仪式空间”。
朋友圈集纳的社会关系纽带是一种新的在媒介“里”或“上”或与媒介相关的东西,它构成了新的空间之间的边界,它使得普通大众都在媒介位置的场景之内,形成新的权力。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仪式空间,它解构掉了传统的媒介仪式难度,用天然的社交来聚拢用户的“共通感”,实现了日常生活的仪式转换,使仪式变得更加平民化与可实践化。在大量微信用户发表了“我要一面国旗”的动态之后,所有的微信用户似乎都被编入仪式意义的创造过程中。
(图源网络)
地球村内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构建
麦克卢汉认为,地球成为地球村,人们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与身处其他地域的人们进行交流。
在地球村内,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交往对象,并在社群中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在自己的反思和别人的评价中实现自己的个人认同,与社群成员达成共同目标进一步形成群体认同。认同大致可以被区分为两类:个人认同和群体认同。
库利和米德都对“自我”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以镜子来比喻社会互动对自我形成的情形。
他认为自我认同的方式来源于自己以为的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是自我认同的方式之一,即自己的反思。米德进一步发展了库利的思想,他将自我分为了“主我”与“客我”,即人们是通过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两种方式来形成自我认同的。
在网络中,个体身份塑造的途径包括两种:一是利用昵称、头像和简介来塑造自我;二是通过在网络社群中的动态、评论等来彰显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
昵称、头像和动态等都是属于自我想象的部分,而点赞、评论则属于别人的评价。我们在朋友圈中“要国旗”的动态,体现了自我的价值观,而朋友圈内别人的点赞行为则代表着他人的态度,我们在自我肯定和他人的赞扬中实现对于自我和自我行为的认同。
塔杰费尔在《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一书中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社会认同与群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网络社群中成员遵守社群规则,认同社群的目标和价值观,在成员的互动中,构建凝聚力强的社群。
在社群的互动交流过程中,社群运营者会逐渐影响成员的思想和观点,使社群内部个人在形成个人认同的同时,能够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形成共识和统一信仰,形成对社群的认同。
微信和腾讯新闻同是腾讯门下的服务平台,从社群的角度讲,腾讯是它们共同的社群运营者。
腾讯新闻推出的“国旗头像”活动,可以带动腾讯整个社群的成员共同参与,使成员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认同,并在与其他成员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对群体的认同,从而提升整个社群的凝聚力。
虽说“国旗动态”并没有让头像加上国旗标志,但传播的仪式观创建得还是非常到位的。在空间仪式感的创建过程中,我们实现了符号的传递、对自我理想形象的塑造以及对自我和群体的认同。
(图源网络)
参考资料【1】于建华.论微信社群的社会责任[J].中州学刊.2017(4):169-172.【2】韩彤彤. 熟人社交媒体下的表达欲抑制现象—以微信朋友圈为例[J].科技新闻传播.2019(235):22-23.【3】贺怀锴,巧霞. 符号与国家象征:晚清黄龙国旗研究[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10):110-116.【4】管西艳.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网络社群的建构与维系[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9:30-32.【5】曾哲扬.日常生活与仪式空间—微信朋友圈文本与社交互动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7:33-35.
-END-
重要开班通知
2020级
专题热点论述班
觅游新传考研匠心之作
觅
游
团
队
觅游出品 ● 必属精品